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11|回复: 0

有赞iOS精准测试实践

[复制链接]

7

主题

0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4-10-8 00: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关注“有赞coder”获取更多技术干货哦~作者:周夏赛团队:有赞零售一、背景近几年有赞零售业务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业务需求,2019年起零售客户端发版改成了每周一次,在质量保障方面,技术团队要面对更大的挑战。故此我们团队做了很多研究,希望通过技术工具来提升移动端测试的质量和效率,这是我们研发移动端精准测试平台的初衷。目前业内移动端的测试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手工测试,手工测试是移动端目前主流的测试手段,一般流程是先根据业务场景梳理出对应的测试用例,然后将测试用例分配给开发和测试人员,由他们分别执行用例,排查问题;另外一种是单元测试,单元测试是通过工具进行自动化执行,执行完单元测试,除了根据单元测试的结果来判断代码质量,还可以获得对应的代码执行覆盖率的信息,这个是对单元测试结果的量化分析。这两种测试也有各自的不足,手工测试的覆盖范围依赖于相关人员的业务理解,缺少量化的评估,单元测试用例通常需要根据业务需求的迭代而频繁更新,维护成本较高。因此我们想要研发一个工具,可以支持手工测试的代码覆盖率分析,将两种测试手段的优势结合,这个工具就是移动端精准测试平台。本文会从iOS端来介绍精准测试的实现原理和我们的实践经验。二、原理代码覆盖率,顾名思义,就是代码在测试中被执行的比例,测试场景包括 单元测试 和 系统测试 。覆盖率结果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行覆盖率:用于度量工程中每行代码在测试中是否被执行。分支覆盖率:用于度量代码中每个判定分支是否被执行。2.1 代码插桩统计代码覆盖率的前提是对代码进行插桩,OC 是 C 语言的一个超集,而 LLVM 脱胎于 GCC,我们可以使用 GCC 的插桩器对 OC 代码进行编译插桩,具体流程如下:源代码在预处理程序处理后生成预处理文件,预处理文件经过编译程序编译后生成汇编文件。编译插桩就是在编译的过程中,向汇编代码中注入计数汇编代码,从而生成插了桩的汇编文件,再经过后续的汇编程序和链接程序生成可执行文件。同时,在编译完成时会另外生成一个 gcno 文件(源文件名.gcno)用于记录程序的桩点信息。插桩编译后的可执行文件在程序中执行后会生成带有统计信息的 gcda(源文件名.gcda)文件,两个文件一起用于代码执行的次数统计文件的生成。2.1.1 基本块从编译器角度看,基本块(Basic Block,下文简称 BB)是代码执行的基本单元,LLVM 基于 BB 进行覆盖率计数指令的插入,BB 的特点是:只有一个入口。只有一个出口。只要基本块中第一条指令被执行,那么基本块内所有指令都会顺序执行一次。因此,一个函数的实现由 N 个基本块组成,示例如下:2.1.2 gcno 文件一个源代码文件由 N 个函数组成,一个函数实现由 N 个基本块组成,插桩流程亦即:遍历源代码文件中的所有函数,记录函数的位置信息:向 gcno 文件中写入函数名及行号。遍历函数中的所有基本块,创建计数器数组,用于运行时统计基本块执行情况:向 gcno 文件中写入基本块信息及块行号。因此,gcno 文件由以下内容组成:校验信息。编译时该文件的绝对路径。函数名及函数行号。基本块信息及基本块行信息。图示如下:2.1.3 gcda 文件插桩可执行文件执行后,我们可以调用 __gcov_flush() 函数将内存中的 BB 块执行情况的统计信息刷写到 gcda 文件中。gcda 文件由以下内容组成:校验信息。函数名及执行次数。基本块标识及执行次数。图示如下:2.1.4 info 文件拿到 gcno 和 gcda 文件后,我们可以使用 LCOV 工具(基于gcov )来生成这个源代码文件的覆盖率信息。覆盖率信息.info 文件包含以下内容:TN:测试用例名称SF:源码文件路径FN:函数名及行号FNDA:函数名及执行次数FNF:函数总数FNH:函数执行数DA:代码行及执行次数LF:代码总行数LH:代码执行行数* 在增量覆盖率信息统计的步骤中,我们给覆盖率信息文件新增了用于统计增量信息的字段:CA:差异代码行及执行次数CF:差异代码行总数CH:差异代码行执行数2.2 iOS 工程配置在 XCode 工程配置的 Build Settings 中,通过修改以下两个编译器参数即可实现插桩编译:在待统计 Target 的 BuildSettings 中分别设置 InstrumentProgramFlow、 GenerateLegacyTestCoverageFile 为 True,即可快速打开插桩。在 APP 运行过程中,调用 __gcov_flush() 函数将统计信息刷到本地。注意,在调用之前需要先设置环境变量如下:有赞零售iOS工程结构是在壳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子工程的方式接入各个业务模块(交易、商品、库存等),同时通过CocoaPod集成二方库和三方库。二方库和三方库是以二进制的形式集成,他们没法进行编译插桩,我们通过ruby脚本修改壳工程和相应的业务工程的编译配置,开启编译插桩能力。三、系统架构3.1 架构图由原理可知,我们只要有 gcno 和 gcda 文件就可以得到代码覆盖率信息,我们的系统就是以这两个数据为基础,结合源码加工出我们需要的覆盖率信息:全量代码覆盖率、增量代码覆盖率。精准测试的架构设计如图:我们的系统分为 4 层:CI、数据采集、数据解析、数据可视化。CI 层:主要负责插桩编译、APP 构建、APP 分发及 HOOK 脚本。在开发自测的流程中,在本机可以完成上述工作;在分发测试流程中,CI 层由有赞的 MBD 平台完成。机器在完成代码插桩编译、APP 构建之后,将编译的产物 gcno 文件打包上传至数据采集层的文件服务器,将构建产物 APP 分发至各测试设备,测试设备完成测试后将运行产物 gcda 打包上传至数据采集层的文件服务器。数据采集层:主要负责收集上述产出的 gcno 和 gcda 文件。对每个上传的文件,我们要求附带参数信息用于标识数据对应的源码 commitId:gcno 上传时的参数列表:参数名描述platform平台:iOS,AndroidbundleIdbundleIdbranch分支名commitId当前App对应的代码最后一次提交的commitIdbuildbuild 号file编译时生成的中间文件gcda 上传时的参数列表:参数名描述platform平台:iOS,AndroidbundleIdbundleIdbuild分支名uuidapp 的 uuid,用于标识不同设备file运行时生成的中间文件数据解析层:负责向数据采集层拿到指定版本的覆盖率中间文件,然后生成对应的全量覆盖率数据、增量覆盖率数据,具体解析流程后续有详细描述。数据可视化:负责将数据解析层生成的覆盖率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XML、HTML、消息通知等)展示出来。3.2 时序图上述系统在具体实现中,时序图如下:打包机在打包的时候进行插桩编译。编译产物中:APP 用于分发安装,gcno 文件上传到文件系统中。APP 测试完成后生成的 gcda 文件上传到文件系统中。在需要统计覆盖率信息的时候,前端页面输入相关参数。分析器根据参数向文件服务拿去对应的 gcno gcda 文件,然后生成报告。分析器通知相关人员报告结果。3.3 覆盖率生成我们使用开源的 LCOV 工具来处理 gcno 和 gcda 文件,生成可读性较高的 info 文件,同时支持生成可读性更好的 HTML 网页。LCOV 工具支持基于同一份 gcno 加上多份 gcda 的合并,因此,单版本多设备的全量代码覆盖率可可以很快的生成。然而 LCOV 工具并不能满足我们在 多版本之间的代码覆盖率迁移合并、基于 git diff 的增量代码覆盖率统计、基于增量代码覆盖率数据的报告展示 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我们对它做了一些扩展,使其能具备上述的功能。3.3.1 单版本覆盖率在单版本代码代码覆盖率的统计中,我们只需要调用 LCOV 工具的以下代码实现对应的功能(具体指令及参数的含义请参阅 LCOV 工具):生成覆盖率:lcov-c--derive-func-data-d $SOURCE-o $DEST_INFO筛除数据:lcov-r $SOURCE_INFO'$REGEX'-o $DEST_INFO合并覆盖率:lcov-a $SOURCE_INFO_0-a $SOUCE_INFO_n-o $DEST_INFO在生成了多次单版本的覆盖率数据后,我们思考着如何把上一次测试的代码覆盖率数据给利用起来。这样每个回归包只需要测试改动的内容,最后把所有的代码覆盖整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回归周期内所有改动的代码覆盖率了。3.3.2 增量覆盖率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我们最终实现了一套 基于 git diff 的代码覆盖率行号平移、行号标记 算法,完成了上述功能。行号平移对于多版本覆盖率数据的合并,我们使用行号平移来实现。行号平移的原理为:某源码文件在旧版本 A 有 100 行,在新版本 B 中有 120 行,其中改动的代码为 30 行,新增的代码为 20 行。在 git diff 中,此文件改动为:删除 30 行代码,新增 50 行代码。如果将旧版本的覆盖率数据迁移到适配新版本源码的覆盖率数据,需要根据 git diff 处理旧版覆盖率数据的行号信息。若为删除行,则旧版本对应行的覆盖率数据已经没用了,直接删除;再将剩余的覆盖率数据根据改动行号和差量(新增 - 删除)进行移动。具体流程如下:1)解析 diffFile:一个文件的 git diff 格式如上图所示,我们根据这个格式来解析 diffFile:根据文件名匹配规则?diff--git(.*)?将 diffFile 解析为若干个文件的 diffInfoList,并且保存文件信息根据 diff 块匹配规则?@@(.*)@@?将每个文件的 diffInfo 解析为若干个 diff 块的 blockInfoList,并且保存块信息根据增 / 删代码匹配规则?(\+|\-)(.*)?将每个块的 blockInfo 解析为若干个修改行号的增 / 删行数,并保存增 / 删信息?{'delLine':10,'delCount':0,'addLine':10,'addCount':1}2)解析 info 文件:根据文件名匹配?SF:*end_of_record:?规则将 info 解析为若干个文件的 fileInfoList,并且保存文件信息根据函数行、函数执行次数、代码行及执行次数匹配规则?FN、FNDA、DA?将每个文件的 fileInfo 解析为若干个执行信息的 daList,并且保存数据信息?{'lineNo':25,'exeCount':3,'funName':'fun2\n'}3)生成 info 文件:根据 diffFile 解析结果,遍历 blockInfo 匹配起始修改行号?delLine?及修改行数?diffline=addCount-delCount,将 info 的解析结果进行行号匹配和增 / 删操作?if(lineNo>delLine)lineNo+=diffLine,修改 fileInfoList将新的 fileInfoList 中的数据根据 info 的结构进行写入文件操作完成行号平移之后,两个版本的 .info 文件中的数据已经对齐了行号,可以用上述 LCOV 工具进行合并,合并完成后,用行号标记来统计差异的代码覆盖率数据。多个版本合并流程就是以最新的版本作为基准版本,其他版本分别和它执行行号平移流程后合并,这里不再赘述。行号标记对多版本合并后的数据,如果要进行差异化统计及展示(亦或者任意一个版本的覆盖率数据统计某两次提交之间的差异),我们使用行号标记来实现。行号标记的原理为:某源码文件在旧版本 A 有 100 行,在新版本 B 中有 120 行,其中改动的代码为 30 行,新增的代码为 20 行。在 git diff 中,此文件改动为:删除 30 行代码,新增 50 行代码。如果将新版本中的覆盖率数据相对于旧版本改动的行号标记出来,需要根据 git diff 处理新版覆盖率数据的行号信息。若为新增行则将新版本覆盖率数据中对应的行标记为差异行,其余不变。具体流程如下:在行号标记流程中,解析 diffFile、解析 info 的步骤和行号迁移时一致,此处不重复描述,主要差异在于 生成 info 的步骤。在行号标记流程中的差异如下:生成 info 文件:根据 diffFile 解析结果,遍历 blockInfo 匹配起始修改行号?addLine?及修改行数?addCount,将 info 的解析结果进行行号匹配和标记?if(lineNo∈[addLine,addLine+addCount))daInfo.isNewLine=true,修改 fileInfoList将新的 fileInfoList 中的数据根据 info 的结构进行写入文件操作,同时将新增的 CA、CF、CH 数据填入 info 文件。3.4 输出可视化数据通过行号平移、行号标记后的覆盖率数据,经过数据可视化层处理后的结果,示例如下:我们为增量代码覆盖率增加了以下内容:针对所有代码新增一栏增量代码的覆盖率信息。针对每个文件都新增一栏增量代码的覆盖率信息。针对代码行标记出本行是否为改动代码(新增或者修改)。这样,在回归测试中,我们可以知晓改动部分代码的覆盖率信息,快速定位改动代码位置,帮助分析测试未覆盖原因,提升测试效率。四、使用场景由上述可知,我们可以得到单版本/多版本、单设备/多设备、全量/增量代码覆盖率信息,因此使用场景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开发自测覆盖率——增量代码覆盖率开发者提交代码之前,需要在模拟器或者真机完成新增代码的自测。在提交代码时,git hook 脚本会对提交的代码进行增量代码覆盖率分析,生成报告及覆盖率数据,将报告地址和覆盖率数据添加到提交信息中。一方面,我们可以针对本次提交,设定覆盖率阈值,未达到阈值的提交可以强制拒绝或者增加提示。另一方面,在提交 MR 的时候,代码审查人员可以用这个增量覆盖率数据作参考。自动化测试覆盖率——全量代码覆盖率在打完包跑完自动化测试用例之后,我们可以拿到自动化用例的覆盖率数据。通过分析全量覆盖率,我们可以很快分析出用例的覆盖面及效率。一方面可以帮助精简用例集,快速制定高效用例,提高测试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开发人员筛选冗余代码,优化代码质量。测试回归覆盖率——增量代码覆盖率在打完包跑完自动化测试用例之后,APP 被分发到测试人员的机器上,测试人员在完成测试工作后,我们会采集覆盖率数据做增量分析。每周的发版之前,每天定时收集当日测试覆盖情况,同步给相关测试人员及开发,发版当天,会对本周所有发版内容回归测试的结果进行覆盖率统计,做成覆盖率周报发给团队进行信息同步。达到精准化测试的目标。在拿到覆盖率数据之后,我们着重观察未被测试覆盖的代码行,可以分析出其未被覆盖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如下:测试未覆盖:需要测试人员针对特定场景进行针对性测试。异常处理流程:在单测中应该被覆盖;系统测试中尽量模拟场景。冗余代码:开发应及时进行优化。五、总结与展望通过精准测试系统,我们可以提升开发自测的质量和完善测试用例,目前我们的覆盖率报告还需要花费不少人力去分析和过滤,后续我们考虑对报告进行智能分析,输出更多维度的数据呈现。拓展阅读有赞零售小票打印跨平台解决方案响应式架构与 RxJava 在有赞零售的实践有赞零售小票打印图片二值化方案有赞零售移动端收银商品实践聊聊UI标准化有赞零售 App 离线切换技术方案有赞 Android 编译进阶之路——全量编译提效方案Vol.2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心飞设计-版权所有:微度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 鲁ICP备17032091号-1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0 14:23 , Processed in 0.4824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