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21|回复: 0

西瓜视频稳定性治理体系建设三:Sliver原理及实践

[复制链接]

2

主题

0

回帖

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7
发表于 2024-10-2 15: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瓜视频稳定性治理体系系列文章西瓜视频稳定性治理体系建设一:Tailor 原理及实践西瓜视频稳定性治理体系建设二:Raphael 原理及实践背景卡顿和 ANR 问题一直是 Android 性能优化的重点问题,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当主线程的消息执行耗时过长时,轻则出现不流畅,不跟手,重则有肉眼可见的卡顿感,最严重则是发生 ANR,系统会弹出弹窗提示用户等待或关掉程序,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对于卡顿的监控,现有的方案大多是在消息执行前埋点,当消息耗时过长时进行抓栈操作,ANR 的监控则是通过监听 SIGQUIT 信号并判断进程状态,在 ANR 时拿到各线程堆栈及各类辅助信息来定位问题。这种抓堆栈的方案对于单点长耗时是有效果的,比如锁等待和死锁,但是对于由多个消息和函数耗时累积造成的 ANR,一次堆栈是无法定位问题的,所以经常会出现 ANR 堆栈不准的情况。西瓜视频的 Android TOP 1 ANR 就是聚类到了 nativePollOnce,根据 ANR 前的消息调度耗时可以看到存在许多长耗时消息,这些长消息是造成 ANR 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真的阻塞在了 nativePollOnce。分析发现其实这部分问题都是由于抓栈时机滞后导致的,从感知到 ANR 到完成抓栈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很容易错过现场,而 nativePollOnce 是主线程中执行频率最高的函数,抓栈很容易落到这里,所以导致很多 ANR 都是 nativePollOnce 的堆栈。另外传统的监控方案对于多个耗时消息累积导致的 ANR 也很难做到有效监控,单次抓栈大概率无法明确问题。所以如果能拿到 ANR 前的一段时间的 Method Trace,那么就能看到主线程到底在做什么,进而准确定位问题。现状Android 可用的 trace 工具有很多,如 Android Studio 的 Profiler(与代码内的 Debug.startMethodTracing 效果类似),Uber 开源的 Nanoscope,Facebook 开源的 Profilo,Systrace 也可以统计一些关键节点的耗时。按照各个工具抓取函数耗时的实现原理,可以分为两类:埋点型和采样型。埋点型Systrace、Debug.startMethodTracing 和 Nanoscope 都属于埋点型,埋点型就是在函数执行的出入口记录时间和方法名,这样就能获取到程序运行时都执行了哪些方法和对应的耗时。Systrace 是分析系统性能的工具,包含了 CPU、IO、内核运行信息等。Systrace 通过一些关键路径上的埋点,抓取的时候拿到这些关键路径的耗时,将数据结合起来对性能做综合分析。Systrace 抓取 App 函数耗时需要额外进行埋点适配(Trace.traceBegin 与 Trace.traceEnd),且 Framework 的绝大部分函数无法抓取。Debug.startMethodTracing 是在 ArtMethod 的解释器出入口做了埋点,在虚拟机内设置了一个 instrumentation 监听函数的进入与退出,当函数是解释执行时,就可以获取到函数执行耗时。但此方案仅限于解释执行,所以为了抓取到完整的 trace,开启该功能时,虚拟机会将目标应用设置成仅解释执行,禁用掉机器码执行和 JIT,这样会严重影响运行性能,得到的数据也会失真。Nanoscope 不同于其他两类方案,它不仅在解释器中埋点,还对编译器做了修改,当函数被编译成机器码时,会在方法的出入口增加机器码逻辑,用来记录编译后的方法的执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无需限制程序为解释执行,性能得到了保障,但由于修改了编译器代码,所以需要刷定制后的 ROM 才能使用 Nanoscope,失去了通用性。除了这三种方案外,直接通过字节码插桩对应用内方法加埋点也可以达到目的,但是插桩会导致性能损耗、占用内存以及包大小增加的问题,且无法支持 Framework 堆栈,这里不再详细讨论。采样型Debug.startMethodTracingSampling 和 Profilo 属于采样型,其原理是每隔一定的时间,抓取一次线程的堆栈,通过在程序运行时不断的抓取,最终组合形成 trace 数据。Debug.startMethodTracingSampling 是通过创建一个独立线程,在循环内对所有线程进行抓栈并记录数据。该方案每次抓栈前都会 SuspendAll,等待所有线程抓栈完毕再 ResumeAll,并且在线程挂起时间内,还要进行堆栈的处理,以及文件的写入,导致每次采样所有线程都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性能损耗较大。Profilo 的方案较为新颖,创建定时器不断的向目标线程发送 SIGPROF 信号,在注册的信号回调内执行抓栈操作。这样做的好处是性能损耗较低,可以直接在当前线程抓栈,损耗近似为抓栈耗时,缺点是方案复杂适配成本高,Profilo 的抓栈方案使用了大量的固定偏移,兼容性稳定性以及后续扩展性较差。采样抓栈的限制也比较明显,采样间隔过大,trace 的精度会变低,而采样间隔过小,性能损耗就会增大。优点是可控性强,大部分情况下短耗时函数我们并不关心,而合适的采样间隔可以保证只监控长耗时函数。方案原理场景性能主要缺点Systrace埋点型线下中无法抓取应用函数栈Debug.startMethodTracing埋点型线下低强制解释执行,性能差Nanoscope埋点型线下高只能在定制 ROM 上运行,不够通用Debug.startMethodTracingSampling采样型线下低需要挂起全部线程,性能差Profilo采样型线上高稳定性难保证,适配成本高我们的预期是通过 Method Trace 工具,达到解决线上性能问题的目的。通过对现场 trace 文件的解析来解决 ANR 和卡顿堆栈聚合及归因不准确的问题,进而提升此类问题发现和解决的效率。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现有的工具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而且大部分工具的设计就是面向线下的,存在不同程度的性能损耗与稳定性问题,无法上线使用。线上用户的设备环境复杂,遇到的很多性能问题是无法在本地模拟复现的,所以理想的 trace 工具需要能够在线上使用。方案选型满足上线标准的 trace 工具需要达到:高性能、高稳定、低侵入、兼容性强等要求,所以需要针对现有问题设计一套方案,解决掉现有方案的问题。埋点型方案如果想监控到 Framework 方法,就需要深入到 art 虚拟机,通过一些 hook 手段去修改运行时逻辑,而且还要兼顾到机器码执行等等,难度与风险都是巨大的,以现有的手段来看,埋点型基本无法实现。而采样型方案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采样精度与性能损耗之间的矛盾,ANR 和卡顿监控主要是监控长耗时函数,采样精度可以放低,所以我们只要保证单次抓栈时间最短,就可以对性能影响最小,同时保证稳定性兼容性,即可达到目标。实现原理ART 抓栈原理采样型 trace 方案的核心就是抓栈,大家最熟知的抓栈方法,应该是 Java Thread 类的 getStackTrace 方法,下面根据这个函数分析下抓栈原理。getStackTrace 内调用了 VMStack.getThreadStackTrace,传入抓栈的目标线程。该函数是一个 native 函数,里面的工作分为三步:一是创建回调,内部会调用 native 层的 Thread::CreateInternalStackTrace 函数;二是调用 GetThreadStack 函数,传入 env,Java Thread 以及回调函数指针;三是将 GetThreadStack 的返回结果通过 Thread::InternalStackTraceToStackTraceElementArray 处理,得到 Java 层最终的返回值 StackTraceElement[]。GetThreadStack 函数内,会先判断抓栈的目标线程和执行抓栈的当前线程是否是同一个线程,如果是的话,则可以直接运行传入的回调 fn;而如果要抓其他的函数栈,则要先将目标线程 Suspend,再执行 fn,抓栈完成后再将目标线程 Resume。因为按照虚拟机的 Java 函数栈的实现,抓栈是非线程安全的,在跨线程抓栈时,目标线程的函数栈发生变动,就会出现问题,所以跨线程抓栈时需要将目标线程挂起,保证安全。fn 回调内执行了 Thread::CreateInternalStackTrace 函数,该函数创建了两个 StackVisitor:FetchStackTraceVisitor 和 BuildInternalStackTraceVisitor。StackVisitor 就是栈回溯器,方法内先通过 FetchStackTraceVisitor 回溯,最大深度为 256,因为正常程序运行栈深度超过 256 的情况很少,这样做能够节省创建数组的开销。通过 WalkStack 回溯获取结果后,如果栈的深度小于 256,则添加到 BuildInternalStackTraceVisitor 中,否则再通过 BuildInternalStackTraceVisitor 回溯一次。最终将记录的方法数组返回,完成回溯。StackVisitor 的核心函数是 WalkStack,其内部主要是一个遍历函数栈的操作。每个线程都管理着各自的 ManagedStack,是一个链表结构,每一个 ManagedStack 节点又管理着 cur_shadow_frame_ 和 cur_quick_frame_,分别表示解释执行帧与机器码执行帧。curshadow_frame 也是链表式结构,每个 ShadowFrame 节点对应一个 ArtMethod,通过遍历即可获取到对应的函数栈。curquick_frame 则是 ArtMethod 指针数组,即 ArtMethod**,通过遍历计算偏移量 frame_size 来不断的得到对应的函数。WalkStack 函数遍历 ManagedStack,每个 ManagedStack 节点只能存在一种 frame 类型,然后在循环里不断遍历 curshadow_frame 或 curquick_frame,每次得到一层函数栈,然后通过 StackVisitor 的虚函数 VisitFrame 来判断是否需要继续回溯。art 里有许多 StackVisitor 的实现,在实现的 VisitFrame 内获取函数栈然后进行各种操作。比如上面提到的 FetchStackTraceVisitor 就在实现的 VisitFrame 内进行 ArtMethod 的筛选和记录等操作。综上分析,抓取 Java 函数栈的核心函数就是 StackVisitor::WalkStack,art 内抓取函数栈的最终实现都是该函数。其实通过阅读 Profilo 的源码也可以发现,其抓栈的核心函数就是通过指针+偏移量的方案实现了 WalkStack,写死了大量偏移,并做了很多适配工作。这样做虽然可以实现功能,但稳定性就会变差,维护成本也会增高。Profilo 的开源版本截至目前仅适配到了 Android 9,适配 Android 10、11 和 12 的 32&64 位架构又是极大的工作量,而且厂商定制 ROM 若更改了任何一处源码,导致偏移量发生变化,那么轻则功能不可用,重则发生 Crash。快速抓栈既然自己实现栈回溯十分复杂且风险较大,那就直接用系统的函数,通过 xDL 查找符号表拿到 WalkStack 的函数指针直接调用。该函数只有一个 bool 型入参,但该函数是成员函数,编译后会增加一个入参即 this 指针,而且 StackVisitor 还包含虚函数 VisitFrame,所以需要构造出一个实现 VisitFrame 的 StackVisitor。最简单的方案就是利用内存布局的特性,直接复制 StackVisitor 的代码到工程内,使用时直接 new 即可。通过阅读源码发现,StackVisitor 的结构包含了如图中“CodeInfo”和“BitTableRange”这类变量,若直接采用复制的方案,一是复杂,二是厂商修改可能性大。通过上面对 WalkStack 的原理分析,回溯中的核心变量是 curshadow_frame 与 curquick_frame,至于行号在 trace 中是非必须的,解析行号只会徒增成本,所以作为调用方其实只关心前四个变量,后面的变量我们并不关心其值,只要保证运行时有足够的内存 get/set 即可。这里采用一种取巧的方案,自己构造的 StackVisitor 中,只写出虚函数和前四个核心变量,而后面的内容,使用长度足够的 char 数组占位,这样在运行时就有了足够的内存读写其他的变量,而且只使用前四个变量可以降低厂商定制带来问题的概率。然后再实现一个继承自 StackVisitor 并实现了 VisitFrame 的函数,在其内部通过 curshadow_frame 与 curquick_frame 获取到每一帧对应的 ArtMethod,这样即可完成 StackVisitor 的构造。通过函数指针调用 WalkStack,即可完成一次栈回溯的操作。在 Callback 内将每一层的 ArtMethod* 保存到数组中,完成堆栈的记录。线程挂起实现了抓栈能力后,还需要选择暂停目标线程的方式,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发送信号来实现中断,二是通过虚拟机的 Suspend 函数来实现挂起。信号机制无论是实现还是性能都是要略优于挂起机制的,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发现如果在信号回调中调用系统的 WalkStack,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各类 Crash。比如这一类在 WalkStack 内部调用 GetOatQuickMethodHeader 时的崩溃,x0 寄存器即该函数的 this 指针,ArtMethod 的值为 0x8 导致的非法指针问题。还有 Didn't find oat method index for virtual method 的 abort 异常,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崩溃,堆栈不固定,但基本都是在解析机器码函数栈时发生了异常。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崩溃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应该出现的,经过测试,在非信号回调中频繁调用 WalkStack 确实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经过深入分析与阅读源码,推测是发生了重入问题。由于信号的机制,信号回调会在中断后调用,而目标线程被中断时,无法保证指令的位置,所以如果是中断在机器码函数栈记录过程中,而我们又在回调中执行 WalkStack,就会发生不可预期的崩溃。而机器码函数相关的代码十分复杂,暂未找到该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既然信号机制的问题暂时无法规避,所以选择尝试线程挂起方案。ThreadList 的 SuspendThreadByPeer 函数,可以通过传入目标线程的 Java Thread 对象的 jobject 完成对目标线程的挂起,刚好可以满足需求。但是该函数是成员函数,调用还需要拿到 ThreadList 指针,ThreadList 是全局唯一的,定义在 Runtime 中,翻遍源码也未找到安全可靠的获取方式,最终只能通过写死偏移的方式获取。ThreadList 在 Runtime 中的位置比较靠后,单纯的写死偏移还是风险太高,所以决定采用偏移+校验的方式来保证读到的内存是 ThreadList。Android 10 的 Runtime 结构中,threadlist 再向后增加 4 个指针长度,即是 JavaVMExt,JavaVM 可以在 JNI_OnLoad 时获取到,所以只需要在初始化时对各个版本的偏移进行 JavaVM 的校验,就可大大降低出问题的概率。获取到 ThreadList 和函数指针后,在栈回溯的前后调用 Suspend 和 Resume 即可完成一次跨线程栈回溯。在 Suspend 和 Resume 之间,仅执行 WalkStack 的操作,堆栈记录和其他操作则放在 Resume 后执行,保证线程被挂起的时间足够短,这样可以确保性能最优。线程挂起机制经过实践验证可以满足现有需求,实际运行中也未发现无法攻克的问题。另外线程挂起相较于信号机制,可以将大部分操作放到 Resume 后执行,而信号机制记录堆栈等操作需要在回调内做,额外增加耗时,所以最后决定选用线程挂起方案。多线程调查 ANR 和卡顿问题,大部分时候只对主线程采样抓 trace 即可达到目的,但还是有些问题需要结合子线程的 trace 分析。Android 提供的采样 trace 最大的问题是每次都需要挂起所有线程,等待全部线程抓栈完成后,才恢复线程,而且这样造成了很多无意义的等待。为了避免性能损耗问题,采用了分组的方式来设计多线程 trace:主线程单独由一个采样线程抓栈,无其它干扰,子线程分布到一定数量的采样线程中,比如设置五个采样线程,目标子线程会被添加到这些采样线程中,每个采样线程对一定数量的子线程进行采样抓栈,且每个目标子线程通过 SuspendThread 独立挂起,而不是 SuspendAll,互不影响。锁信息很多时候仅有 Method Trace 定位问题依然较为困难,一个函数的耗时可能有很多原因,知道耗时,还要知道为什么耗时,比如在等锁,进行 I/O,Binder 等情况。Java 层的 I/O 和 Binder 通信可以通过函数栈看出来,而锁信息就很难通过函数栈确定了。在 ANR 日志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锁信息,能够非常清楚的看出主线程在等待子线程释放锁。如果能拿到这个锁信息并体现到 trace 中,就可以很轻易的知道当前主线程的阻塞原因。ANR 日志是通过 DumpForSigQuit 输出的,获取 Java 函数栈是通过 Thread:umpJavaStack 方法,该函数的核心代码是通过 StackDumpVisitor 进行栈回溯。StackDumpVisitor 继承自 MonitorObjectsStackVisitor,最终也是继承自 StackVisitor,特点是实现了很多有关锁信息的函数。在其实现的 VisitFrame 函数中,会通过 Monitor::FetchState 拿到当前线程的锁信息,还可以拿到当前线程的状态,添加到堆栈中。所以只要在自实现的 VisitFrame 中,通过函数指针直接调用 Monitor::FetchState 函数,就能拿到锁信息。在栈回溯时调用一次 FetchState,如果当前线程是 block 状态就保存拿到的锁指针和持锁的线程 id,与堆栈一同记录。数据结构完成一次抓栈后,为了得到完整的 trace,需要将本次抓栈的结果与前一次抓栈的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得出函数出栈入栈的结果进行记录。方案为从栈底到栈顶遍历新旧两次堆栈,找到不相同的函数,理论上存在四种情况:若找到不相同的函数,且旧栈是新栈的子集,则表示有新方法入栈,记录新方法 Enter。若找到不相同的函数,且新栈是旧栈的子集,则表示有旧方法出栈,记录旧方法 Exit。若找到不相同的函数,且旧栈和新栈存在 diff,则先记录旧方法 Exit,再记录新方法 Enter。若新栈旧栈各层函数完全一致,则表示记录的函数均还在执行中,本次不用记录。数据记录采用 ring buffer 的结构,每次入栈或者出栈事件用两个 uintptr_t 表示,记录时间戳与对应事件值。当入栈时,事件值为 ArtMethod 指针地址值;当出栈时,事件值为 0。为了保证抓栈的高性能,在采样过程中,不进行堆栈的反解,即不进行 ArtMethod 转为 string 的过程,在 dump trace 时统一通过 ArtMethod 的 PrettyMethod 方法进行反解。Sliver 使用了 Nanoscope 的文件格式记录 trace,易于解析,且能够清晰的表示栈结构。每一行开始的时间戳为纳秒级,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时间戳后跟着对应时刻发生的事件,POP 表示出栈行为,其它表示对应函数的入栈行为。整体结构Sliver 在 Java 层提供 start 和 dump 方法,start 函数会传入目标线程,采样间隔等信息,在 native 层通过 pthread_create 创建采样线程 SamplingThread,采样线程循环执行 Suspend->WalkStack->Resume 对目标线程进行抓栈,抓栈完成后对比函数栈得到函数的出入栈信息,写入 RingBuffer 中。在 Java 层调用 dump 时,会读取 RingBuffer,通过 PrettyMethod 方法将 ArtMethod 转为函数名,输出到文件中。拿到文件后可以通过脚本处理成 perfetto 的格式,在 perfetto trace viewer 上展示。综合评估性能对单次栈回溯的耗时进行埋点,设置采样间隔为 10ms,接入到西瓜视频,程序运行中取连续的 1w 次耗时数据,在高端机与低端机分别进行分布统计,横轴为单次回溯耗时区间,单位 us,纵轴表示落在对应区间的样本量。在高端机上,可以看出,约 93%的栈回溯耗时是小于 40us 的,1w 次耗时的平均值为 23.6us。在 10ms 采样间隔的情况下,按单次栈回溯耗时 25us 计算,每秒耗时增加 2.5ms,性能损耗为 2.5‰。在低端机上,性能会稍差一些,但约 92%的栈回溯耗时是小于 100us 的,1w 次的平均值为 43.2us,在 10ms 采样间隔的情况下,按单次栈回溯耗时 50us 计算,每秒耗时增加 5ms,性能损耗为 5‰。实际使用中,在低端机上可以适当放大采样间隔,比如设置为 20ms 来降低损耗,一定程度的放大采样间隔对调查问题能力并无影响。当然这样计算出的是理论损耗,受到 Suspend 机制的影响,在 Resume 后线程不会立即运行,而是处在等待调度的状态,所以实际运行中损耗是要大于理论值的,但总体可控制在 1%以内。稳定性Sliver 在线上灰度验证时,出现了 ThreadSuspendTimeout 的崩溃,这类问题在线上经常发生在 GC 时的 SuspendAll 函数,而采样抓栈调用挂起太过频繁,增大了问题出现的概率。在通过 SuspendThreadByPeer 挂起线程时,会在循环内不断的调用 ModifySuspendCount 尝试挂起目标线程,每次挂起失败会检查一下是否超时,如果超时则会抛出 FATAL 异常。观察这段代码,可以发现 FATAL 后的逻辑是根本不会走到的,因为程序在 ThreadSuspendByPeerWarning 时会 abort 终止掉,那么后面的代码设计的就没有意义,比较奇怪。通过搜索代码,发现了另外一个函数 SuspendThreadById,该函数的代码与 SuspendThreadByPeer 基本相同,功能同样是挂起线程,只不过是通过线程的 id 来挂起。而有一点不同是当线程挂起超时, ThreadSuspendByIdWarning 的 log 等级由 FATAL 变成了 WARNING,也就是仅打出 log,并不会崩溃,这样后面的逻辑也可以执行到了。在发现了这点后,把支持 SuspendThreadById 的版本均替换成了该函数,这样在发生挂起超时,不会发生崩溃,仅会丢失采样数据。在不支持 SuspendThreadById 的版本上,依然使用 SuspendThreadByPeer,通过采样时 hook 将此处的 log 等级替换成 WARNING 来避免崩溃。除了这个问题以外,还陆续解决了一些由于自身代码或兼容适配产生的问题,另外由于少部分能力还是使用了风险较高的写死偏移,所以这部分代码统一使用 signal handler + siglongjmp 进行保护,在出错时及时停止采样。通过在西瓜视频上的迭代,目前的版本已经很少有相关稳定性问题发生了,目前在西瓜视频的内测和灰度阶段全量开启,崩溃率小于十万分之一。适配成本工具实现大部分都使用了符号查找的方案调用系统函数,在 Android 系统的升级中无需庞大的适配工作量,且针对 32 位和 64 位架构也没有过多需要注意的点,维护成本较低。治理实践Sliver 开发完成后,很快就在西瓜视频的卡顿及 ANR 治理中进行了实践。在应用启动后开启 Sliver,在发生卡顿或 ANR 时 dump trace 并随着异常一同上报。例如这次 ANR 问题,ANR 堆栈体现成 nativePollOnce,但是通过调度消息耗时记录可以看出在感知到 ANR 前有一个耗时 5.8 秒的消息,这个消息应该是造成 ANR 的根本原因,但传统的 ANR 监控手段很难看出这 5.8 秒是在做什么。而通过随 ANR 上报的 trace 文件可以直观地看出这段时间的函数执行耗时,直接定位到问题原因。对于卡顿问题,在检测到消息执行超过一定阈值时,dump trace 并直接在端上进行分析,快速找出卡顿点,拿到堆栈后与 trace 文件一同上报。在端上分析时,会根据设置的函数阈值对目标消息的 trace 进行过滤,每一层会留下大于阈值且耗时最长的函数,组成卡顿栈进行上报。经过实践验证,这套方案能够找到卡顿中真正的耗时函数,卡顿聚合准确度大大提升,降低了卡顿的排查成本。后续规划trace 工具的原理虽然不算复杂,但如果想做到极致的性能与稳定性,还是非常困难的。大部分 trace 工具都是在功能或性能或稳定性上做了取舍,Sliver 也是一样,在保证了性能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必然是失去了部分的能力。Sliver 目前在全线程 trace 的精准度上有一些不足,由于没有使用信号回调的方案,所以必须要单独开启线程进行抓栈,而在抓全线程 trace 的情况下,子线程被分组添加到同一个采样线程进行抓栈,所以在额外创建线程数与子线程 trace 精准度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只能尽量寻找平衡。我们也在探索如何稳定的切换到信号方案或探索更优秀的方案,优化这部分的能力。众所周知,ANR 时函数执行变慢并不一定是这些函数在代码层面存在问题,CPU 负载过高,内存资源紧张等情况也会造成性能变差。Sliver 提供了线程状态和锁信息来辅助定位一些特殊情况的问题,但对于 CPU 占用和内存情况并没有体现在 trace 中,所以提供更完善的辅助信息也是后面的目标之一。Sliver 目前具备了抓 Java Method Trace 的能力,但对于西瓜视频这类 native 代码较多的应用来说,经常会遇到 jni 方法调用耗时过长的情况,这时只依靠 Java 堆栈是无法定位问题的。所以后续会考虑通过增加 native 栈或其他方式来填补这方面的能力空缺。总结Android 卡顿和 ANR 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事情,需要有完备的调查手段和方法论。业内针对性能问题的排查产出了如 Nanoscope 和 Profilo 这类优秀的工具,正是这些工具的出现,让我们能够开阔思路,吸取优点,拟补不足,在 trace 工具建设上做探索与尝试。Sliver 目前已经投入到西瓜视频的卡顿与 ANR 治理中,实践中基于此工具开发了一些辅助能力也沉淀了一些方法论,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其能力经过了西瓜视频的长期迭代验证。Sliver 的开源计划已经提上了日程,我们希望能够将此工具分享给更多的有性能治理需求的应用,同时也可以集思广益,探索出更优秀的方案。Sliver 的技术方案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后续会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努力打造性能更好,功能更全,更加稳定的 trace 工具。相关资料Nanoscope 链接:https://github.com/uber/nanoscopeProfilo 链接:https://github.com/facebookincubator/profiloPerfettoViewer 链接:https://ui.perfetto.dev/#!/viewerxDL 链接:https://github.com/hexhacking/xDL加入我们欢迎加入字节跳动西瓜视频客户端团队,我们专注于西瓜视频 App 的开发和基础技术建设,在客户端架构、性能、稳定性、编译构建、研发工具等方向都有投入。如果你也想一起攻克技术难题,迎接更大的技术挑战,欢迎加入我们!西瓜视频客户端团队正在热招 Android、iOS 架构师和研发工程师,最 Nice 的工作氛围和成长机会,各种福利各种机遇,在北京、杭州、上海、厦门四地均有职位,欢迎投递简历!联系邮箱:liaojinxing@bytedance.com;邮件:姓名-西瓜-工作年限-工作地点。点个在看杀个 Bu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心飞设计-版权所有:微度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 鲁ICP备17032091号-1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2 09:37 , Processed in 0.9612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