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12|回复: 0

前端DevOps平台的探索及设计理念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72245
发表于 2024-10-6 21: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期作者李典哔哩哔哩高级开发工程师Jinkela(金坷垃)Pipeline 是一套用于前端 DevOps 的实验性的胶水工具,解决了许多开发流程中的细节问题,希望简化前端发布的操作难度,如今能力被集成到 Dejavu(逮虾户) 这个在线平台,承载上百个前端业务仓库的 CI/CD 能力。本次分享我想尽可能帮助你:了解前端发布相关的“提示词”。了解该项目早期的想法和设计。了解如何复刻一套简单可行、便于维护的、适用于前端的发布流程, 中途需要关注哪些细节?动机不合理流程设计带来的潜在危害不合理的流程设计,会导致开发者心惊胆战,即便今后改善了流程设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看不见的影响依然会在开发者之间传递。以一个前端项目简化的发布流程为例,假设我们想实现一套文件部署成功后生效配置文件的逻辑,该如何做呢?由于 过去的某个构建发布平台 定制化能力很差,无法原生地 在任意执行阶段 实现流程自动化,只能在本不该执行的时机 辅之以 臃肿的 插件/临时服务器/Webhook…… 显然,这会造成相当大的发布隐患。此外,部分项目还要在线上平台发布完成后,回到开发机本地环境下,执行本地 CLI 来上传资源,自动化程度很低。每次发布的感受,像是操作一台复杂的难以记忆的机器。出了事故 也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缝缝补补。这样的现状导致自动化的最佳实践很难被沉淀下来,单一团队很难有魄力釜底抽薪地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生命周期自定义钩子,便于集成各种前端特有基建,实现自动化。前端特有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现如今 “前端”可以涉猎的职能越来越多,因不同业务的需要,逐渐分化出了不同的技术选型,我们在研发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项目。过去少数项目即可打造出的一个完整项目,现在往往需要多种技术栈 几十个项目 相互配合以达成。一方面原因是外部用户需求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也因为 前端模块化、工程化 在发展。对代码的复用、抽象 都提出了挑战,我们更加关注「同一份代码被更多地方复用」,自然而然会让项目基数变得庞大。一个现代的前端页面,往往不局限于单一的部署目的地,更可能是多种部署方式的排列组合。开发流程又是为了最终部署场景服务的,所以开发流程会变得千奇百怪。当这些开发流程相互交织、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开发者就会倍感吃力,此时我们就要思考如何化繁为简了。减少机械性的冗余操作我们开发过程中是否会遇到一些冗余的操作步骤?重要功能藏的很深,需要点击很多次才能触达想要的功能割裂的“被中断”的使用体验,在多个页面的列表页与详情页之间来回人工操作想不到问题发生在哪个位点,下次可能还会“莫名其妙发生”许多问题node-gyp,包管理器,各种打包器/cli,脚本,缓存,构建环境,平台本身 等等 处处都有坑有多少个平台,每新建一个前端应用,就要在这些平台上创建多少次项目,需要投入人力 重复维护 构建脚本、权限管理、元信息等配置,迁移时更会发现项目之间盘根错节,和既有链路耦合起来我们想要一个更简单的东西尽可能减少碎片化页面的打开次数,合并同类项,缩减操作流程只维护一遍配置,减少用户对配置的感知在同一个地方处理绝大多数开发场景排查问题不便这么多工具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重合的功能点,比如,标签(Tag)和版本号(Version) 类似的元信息功能 几乎无处不在,目的是便于我们快速找到相应的资源。当自动化程度比较低、各工具隔阂尚未打通时,由于操作困难,版本号/Tag 功能会变得形同虚设,多个平台之间 用户倾向于随意标记 导致版本号对不上号,失去了其便于溯源的作用。长此以往,「版本号/Tag 变得不再可信」的认知会根深蒂固,大家更信任同样在各个工具中出现的另一个稳定的东西——Commit Sha。然而 Commit Sha 这串随机字符串还是太不直观了,我们需要重新让这些碎片化的 版本号/Tag 变得再度语义化、可被利用。前端发布流程相对简单在我们谈起「前端发布流程」的时候,我们常常想起的是 每天高频次的发版次数、被数十个前端项目支配的恐惧、前往各种平台处理琐碎事务、各种繁杂的前端工程化工具,有种 严肃、混沌、不明觉厉 的感觉。那不妨让我们回忆一下 从十几年前到现在 前端是如何部署的,淡化这种恐惧。前端部署的最简流程是什么?在很久以前,作为超文本标记语言的开发者,我们只需要.……把文件上传到某个指定位置配置一下代理转发规则啊,这就完事儿了,已经可以顺利从浏览器访问到网页了。??再高级点?在部署前做些什么?想想看,IE 浏览器尚存时、新兴浏览器的用户又想要获得更好的体验,我们希望兼容各种浏览器、简化代码维护成本,就会引入一些小工具……举例 因浏览器的特性 所以才会做的力所能及的优化改写一下 webpack gulp 等打包器 “编译时” 的配置,让文件名携带唯一标识符,便于配合浏览器的缓存机制。如果恰好还用了什么 CDN,还可以给不同 bucket 设置不同的访问特性,打包出不同类型不同分块的内容,把它们各自传到适合的地方。举例? 本机开发时 借助工具 实现一定程度的半自动化使用 npm scripts (类似 Makefile) 结合各种工具 来实现本地开发时的半自动化并行执行命令 提高效率使用 parallel,npm-run-all,concurrently 等脚手架优化本地开发的流程引入 version bump,changelog,commit message lint,git hooks 等特性提高健壮性借助 lint,e2e,单测,性能报告 等流程举例 因不同用途 分离出不同的开发环境前端生态工具链中 实际利用好”环境变量” 这一古早概念 已经特别晚了。为了分离出“测试-预发-生产”环境 (即 同一套代码打出不同产物包),需要 if-else 判断 process.env.环境变量,来实现构建过程中的多态性。PS: 直到 2023年 dotenv 才被主流运行时 都原生支持,在这之前可以看到大量的项目都在使用各种千奇百怪的方式 读取 环境变量PS: 包管理器本体或插件 也可以支持 读取 dotenv 文件例如,这是某个仓库下的情况……再再高级点?拥有一个平台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模式深入人心后,前端也需要专有的平台,满足局部发布、动态化可配置 等需求。统一记录操作日志,方便追踪问题换一个地方构建,无需占用本地性能版本管理/回滚/更好地管理多个部署环境 等等…满足一定的约束,管控不合理的使用习惯收拢权限,防止随意发布造成的灾难用于更好地和其他平台黏结,提高协同的体验…其实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大多数的前端应用的部署过程,都是上述几个例子的排列组合。万变不离其宗 —— 本质就是花式“处理静态资源文件”。我们需要一种返璞归真的方法,把繁杂概念的溶解在简易的操作模式背后。雏形中的解决方案此时,主站前端已经有一些解决方案在探索中了。例如,有同学根据构建发布平台提供的 OpenAPI,开发了 CLI 小工具,用脚本代替手动操作。它可以支持 一次性触发多个项目的构建,例如 顶导 被数十个前端项目引用,改一次需要同步修改其他项目的话,这数十个前端项目可以第一时间同时构建。需要用户在仓库根目录 显性地配置 一张包含「子应用——平台应用配置」的配置表,维护起来很麻烦。但只需配置一次,其他人在使用时 并不会感知到配置流程。CI/CD 实现使用体验Jinkela Pipeline 将各种操作流程都封装为统一风格的命令行交互逻辑,适度屏蔽了用户感知,把繁杂的操作都化简为一次次键盘回车事件。简易的架构实现如果想搭建一套简单的 DevOps 工具链,按下图所示的分层架构,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敏捷地开发任意部分,今后也可以复杂化任意部分。再简化点就是,「条件」 + 「执行」,是不是发现身边有很多这样类似的工具?核心就是 仅利用 Gitlab CI 提供的「Pipeline 创建API」作为衔接整条链路的桥梁,允许我们把具有副作用的、需要手动完成的流程前置,把自动化执行的部分后置。基于关注点分离原则,分为三层,每一层解决的问题截然不同。交互,提供 构建参数 + 环境变量CI脚本,需要维护 实际的执行内容 + 触发执行的规则Runner + 镜像 + 预载相关构建工具拼接流水线触发时需要的参数CLI 本质上就是一个 环境变量 收集器,命令行交互的 最终目的就是为了 拼凑流水线触发的必要参数。命令执行时,当前所在目录即为 Git 仓库,结合 DotENV 文件读取,可以替用户减少大量重复字段的填写。其余字段才需要通过命令行交互获取。CLI 内置了常见报错的半自动处理办法,也内置了各种检查来保证正确的使用姿势。CLI 还内置了 Version Bump、Gitlab Release 的逻辑,让“打版本号”的操作变得足够简单。CLI 使用了 Tapable 开发插件机制,使用 TypeDI 依赖注入 为插件提供 Shell 执行、配置文件读取、MonoRepo 支持、日志收集、NPM、Gitlab、命令行交互 等能力,二次开发 inquirer.js 使其根据 Schema 约定来简化交互规则的开发。方便用户 开发 CLI 插件来定制流程交互。为什么采取半自动的 CLI 的方式?「维新派 vs 保守派」的使用习惯都能兼顾。部分用户习惯了使用自研的CLI 小工具,调取构建平台API 来发布相当多的用户 路径依赖是 “肉眼看得见的操作” 的构建平台,需要兼顾这样的使用习惯极少数用户 Git Flow 做自动化部署的方案,通用化并推广的阻力是很大的,因为对开发流程的侵入性很大,需要提供一种折中的办法用脚手架调用API的设计,可以独立于项目现有任何开发流程,让大家的不同方案共存对这样的仓库来说,很简单地就新增了一个触发流水线的新途径,老手可以继续使用 Git Flow 触发流水线,新手可以使用 脚手架 触发流水线,覆盖了不同的使用场景前端社区大量的开发工具也是类似的使用体验。模仿这样的体验/思路 可以让 熟悉前端技术栈的开发者 更快上手可插拔的设计,即开即用,即用即走不需要额外打开浏览器页面,边开发边部署完全没有问题。自始至终开发者只需要关注 IDE 和 Gitlab兼顾不同 IDE 的用户,无论是 VSCode 还是 WebStorm 都有终端功能,只需开发 CLI 即可适用于不同 IDE。(在前期阶段 IDE 插件的开发成本过于高昂)避免使用 Gitlab CI 其他的功能,引入不必要的复杂度。Gitlab CI 很多功能的支持度 在不同大版本下不一样Gitlab CI 也有很多坑,躺在 Gitlab 官方仓库 Issues 好几年没解决的问题 比比皆是不少 Gitlab 的 RESTful/GraphQL API 提供的字段,甚至不如 webhook events 內给的字段多,难以二次开发更好地维护 CI 脚本.gitlab-ci.yml 是 Gitlab CI 提供的流水线编排的 ProCode 方案,通过约定的格式 手写配置文件,即可自定义 CI 流水线。这张图既是速查表,也是提高 Gitlab CI 脚本复用性的一种方法。你可以使用 Gitlab CI 提供的「hidden job」特性和「代码复用」功能,根据需要把每个 Job 的代码 拆分为「hidden job」「实体 job」两部分单独维护 (类似 abstract class 和 class 的关系),让代码尽可能保持精简、灵活。MonoRepo 兼容需要支持 MonoRepo 的原因是什么?前端更需要 MonoRepo,一个仓库中经常需要满足各种细粒度的 “复用”,从而很可能包含十几~上百个NPM Package现代的前端开发 单次开发经常涉及 数十个NPM Package有一个应用/包 就要去创建一个仓库(对应各种平台的一连串项目 都要创建),是不现实的,管理起来十分麻烦然而,各种包管理器 第三方工具 各自为政,引入了大量互不兼容的 MonoRepo 方案,并且部分工具对项目开发流程的侵入性很强,和其他工具或流程是相斥的各种基础设施对 MonoRepo 的支持,都相当不成熟原本一个现代的前端应用需要做各种配置 部署到各种目的地,就已经相当冗杂了现在还引入了 MonoRepo 机制,复杂度更是指数级地提升了,概念层出不穷需要思考如何降低使用门槛 或者 克制使用MonoRepo工具的新颖能力Gitlab 缺少 MonoRepo 相关的能力不借助人为约定,任何工具其实都很难预知 哪些子应用需要在哪些开发环境下部署通过文件变更来反向推测是不合理的,还是需要人工提供这样的信息通过 git hooks 又太挫了通过 Gitlab 的 WebUI 界面手动输入 环境变量很难用通过梳理B站前端应用的现状,不难发现:仅从项目结构的维度上,就有大量的“分分合合”的不同解决方案 (根据数目从多到少排列↓)项目结构简介PolyRepo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仓库对应仅一个应用如果有新的应用出现就再单独建仓Monolith一种?Monolith?的方案:?一个仓库下存放一个大单体应用,内部包含多个“子应用”换而言之就是多个“子应用”复用同一个?package.json仅靠在执行?npm?scripts?时使用不同的?命令参数?或?dotenv?文件来区分彼此,?来打出不同的产物包MonoRepo一个仓库下存放多个应用,使用各种社区第三方?monorepo?tools例如使用?lernajs?rushjs?等提供的新颖的?MonoRepo?方案,根据某种配置/约定?来自动识别?仓库下的?子应用私有方案例如?把所有应用的文件夹并排存放在仓库根目录中,实际开发时需要?cd?到具体某个二级目录开发例如?同一个仓库中?甚至可以同时存在多个?MonoRepo……社区中同时存在各种 MonoRepo 方案这里只枚举一些公司内部前端项目的常见工具MonoRepo 是相当复杂的东西,下表透露的概念仅占不到 10%你看到了什么?命令行的使用风格,完全不一样有的工具不同大版本间的功能点相去甚远有多少种配置文件,就有多少“暗坑”等着你开发流程 会被或多或少地“绑架”这意味着,想通过某种 “胶水层” 兼容上述所有方案的所有功能点是不太实际的。那么 Jinkela Pipeline 是怎么做的呢?是从目录结构的角度切入的,这样做可以不侵入任何既有的解决方案。(换句话来说,也算是另辟蹊径 重复造轮子了)通过配置文件,要求开发者指定 “入口项目” 的路径通配符。子应用的根目录下需要存放 描述「子应用——服务树appId」对应关系的 配置。(配置会通过命令行交互自动填写,无需用户手动操作)脚手架在仓库任意目录下执行时,会递归扫描 当前相对于仓库根目录的相对路径解析出,完整目录结构。在启动任何命令时,将会检测开发者是否配置了路径通配符,从而弹出 “选择子应用” 的命令行交互。而后自动读取相关配置文件。(如果在子应用目录下启动时,则不会弹出该交互)脚手架 会向 Gitlab CI 的 API 拼接、提交环境变量,向 CI脚本表明这是一个 子应用,提供 子应用的相对路径。如何判断是普通的文件夹还是 MonoRepo,这需要CI脚本中 统一兼容 npm yarn pnpm 等 MonoRepo 方案、或非 MonoRepo 的大仓方案,后续会触发差异化的构建流程。Jinkela Pipeline 使用的方案是 二次开发库 ultra-runner 提供的能力。优化从效率、稳定性、用户体验、灵活性几个出发点考虑,各做了一些优化。稳定性充分利用好 lockfile 以保证构建环境一致性在构建制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库并没有很好的遵循版本号规范,仅仅升级了小版本号就导致其他项目无法构建。再例如,自己开发环境下构建正常,但一到多人协作就无法复现相同的构建结果。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 是「构建本身是可变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不可变构建 使得构建产物与预期相符。虽然 lockfile 不是解决一致性问题的唯一要点,但至少可以在 install/build 的时候 缩小问题规模,防止因为 「每次 install 了不一样的东西」 才导致的偶发性的构建差错,减少排查问题时的干扰。此外,如果充分利用好 lockfile,CI 脚本中即可通过「匹配 lockfile 文件的类型」来决定「整条CI流水线使用哪种包管理器」。效率使用 Gitlab CI 提供的 DAG 功能,实现 并行Job我们不应该粗暴地串行所有的任务,而是根据任务的重要性划分执行批次 各自执行,这是为了 缩短 关键路径(critical path),复用时间,让你更快达成你想要的结果。包管理器 Store-dir 结合 CI 缓存针对 不同的 包管理器 进行优化,舍弃 npm install,改用 npm ci,舍弃 yarn,改用 yarn --frozen-lockfile。越大的大仓 越能感受到使用 npm ci 带来的性能提升,蚂蚁肉也是肉。与此同时,可以按需使用 Gitlab CI 缓存,或结合 K8S Gitlab Runner 做更多优化。细枝末节的优化超级大的仓库,每次能不能只 git clone 我们需要的那部分?或者减少 clone 次数?话说 超级大仓库 本身 就应该鼓励拆仓吧从源头上 减少依赖数目,减少 安装/构建过程 的复杂度构建镜像 体积 本身也可以优化,例如 给不同的 job 分配不同功能的 构建镜像,那拉取镜像耗时自然就减少了我们能不能把 边缘的不重要的任务 丢到 “垃圾机器”上跑,而把另一部分计算密集的关键任务 放到 “重要机器” 上跑?我们能不能集成地解决 各种加速源 的配置问题?替用户做好各种配置文件的附加处理?我们能不能找出哪部分流程最频繁被执行?它们能逐步替换为高性能的算法/工具链吗?甚至更换 Node.js 的运行时?就像 Kaniko,Buildah 之于 Docker build 的关系一样。每次敲击键盘 用 jinkela-cli ci 也很长,我们可以内置更简短的命令alias我们可以把一些诸如模块加载、初始化的工作,从 首次加载 分散转移到 其他步骤中 隐藏起来吗?我们可以提前预载好相关逻辑吗?如果某一时间段流水线激增,我们能削峰吗?可以在这种时候禁用用处不大的任务 或者 合理分配资源,来维持整体正常的发布体验吗??……有很多改善性能的空间 可以被发现,很考验综合优化能力 ???用户体验对配置进行分门别类,优化不同项目的使用体验满足不同规模的前端业务团队的需要,分为以下四个级别:80%的配置都是默认值,一路回车即可剩下的情况弹出交互,通过 API 获取 来自动补全,抑或是自动写入值到配置文件中,下次执行时跳过该交互少数需要自定义的复杂项目 查阅文档完成配置即可尚不存在的功能,则需要靠 开发插件/开放API/迭代功能 等形式,为业务方提供定向的技术支持渐进式地解决问题遇到现阶段难以打通的外部平台,我们至少可以先提供一个“Placeholder”……首先,至少要提供直达的快捷链接,让用户更快地触达指定的位置接着,调用API 或者哪怕提供默认值,也要干掉最常见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低级劳作最后,深度集成某个功能,使其成为整个工具链/规范中的一环灵活性部分项目拥有边缘的开发流程的需求,往往需要添加项目特有的逻辑/配置项,这些需求肯定不能纳入 通用 CI 脚本 来维护,那 Jinkela Pipeline 是如何解决的呢?充分利用 Gitlab CI 的灵活性Jinkela Pipeline 提供了整条链路上不同位置的多态性可以开发CLI插件,自定义交互逻辑,上报私有环境变量通过传递约定的环境变量,覆盖 Jinkela Pipeline 默认值,执行不同逻辑基于目录约定,可以读取并执行代码仓库下 自定义的 shell 脚本文件.gitlab-ci.yml 可以让业务项目轻而易举地覆盖通用CI脚本,混入私有逻辑实际案例实际案例配合 Node.js 服务器的特殊逻辑 实现染色功能部署同一份代码到 指定的不同渠道上推送配置到 不同的BFF服务上筛选多个子项目 部署到活动平台上...实际上大多数定制需求 都是 新增业务开发流程独有的 “变量”,结合简单的自定义脚本,来实现流程的灵活性。这类需求高度雷同,我们需要通用化&简化 这种自定义能力。这也是决定实现平台化的原因之一。??平台化没有平台时的难处难懂的白箱 就是 黑箱,有问题时用户还是会寻求技术支持,最后难免变成中心化地维护触发仅提供 CLI 一种操作模式,缺少其他 正式的/备用的途径,未能覆盖所有使用场景必须要满足更严格的上线规范,这是 CLI 远远无法提供的,需要服务器来解决需要更多的监控告警,以便第一时间了解或预测流水线故障Gitlab CI 原生 不支持「MR 合并时」触发,实现自动化 需要写很多夸张的 CI脚本某部门想让我们提供 Open API 供他们自研平台调用... ...我们迫切需要解决这些核心体验问题。??Dejavu 平台Dejavu 的流水线功能,基于原来的 Jinkela Pipeline 的各种功能点,扩展出了 更多独属于平台才能实现的功能:把所有流水线触发 都收拢到了 同一个接口中,便于我们实现 合规、门禁、监控不仅支持 脚手架触发,现在更是能在 平台页面上触发脚手架是线性的,页面上 则可以一览无余 看到各种流水线表单,覆盖不同的使用场景我们优化了各种操作流程,尽可能让用户 减少生硬的配置 做到一键触发流水线Dejavu 解决了 前端全链路灰度 的问题,支持 SSR/CSR/UMD (多种前端具体业务类型应用) 的灰度简化项目接入的手续,支持自动补全的表单远比配置文件直观简洁……LowCode 编辑器CI 脚本 部分 从原来采用的 ProCode 方案,改为提供 LowCode 方案——CI脚本节点编辑器,由于叠加了一层私有实现的 DSL,使得我们可以设计出可视化的界面、支持任意 CI 方案、还能做很多灵活的 hack。繁琐的执行规则、串并联关系 交给用户打理,我们如今仅需维护 纯粹的执行内容相关逻辑 和 Job 的元信息,是不是变得优雅一些了呢?这是对 Gitlab CI 的一个全新的尝试,帮助我们获得这些特性:降低操作难度,拖拽 Job 即可编排流水线,不会占用 技术支持 资源填写动态表单,即可自定义独属于自己项目的 Job 配置,使用成本和开发成本都非常低可视化编排「流水线触发器」,基于 Gitlab Webhook Events 二次开发,实现更精细的自动化触发能力,例如 MR合入、正则匹配 Commit Message、MonoRepo 文件变更等等我们仍可以热更新 CI脚本,任何 hotfix 变动 都能第一时间应用到 用户的项目中提供 Job 市场,允许用户共享和复用 CI 脚本、执行环境按单个 MonoRepo 应用的维度,动态生成 CI 脚本到 Gitlab 中执行总结拥有一个这样的胶水层的收益是什么?和业务开发紧密结合,第一时间为业务打造弹性、适宜的开发流程减少了大量的迁移成本,能让用户第一时间接入我们的方案前端/后端/NPM包/静态资源 不同类型的项目 可以共处一室MonoRepo/大仓/小仓 不同目录结构的仓库 也可以通用不侵入既有的开发流程,不同方案可以共存以一个集中的方式 缓冲掉各种上游平台迁移的风险,减少重复造轮子的现象沉淀的解决方案对内开源,还可以被用于其他任意项目扩充更多用户,吸纳社区反馈、社区实现,让产品更加健壮。构建发布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嵌入自定义逻辑,非常灵活Roadmap早期前端解决的是 部署的问题,怎么部署,怎么部署不一样的东西而后前端需要解决的是 如何追踪事故,如何避免本机构建性能孱弱的问题,换一个地方构建,避免多人协作的缓存冲突问题等等在这之后,我们需要在部署过程中引入 流程规范、卡控 等约束,提高健壮性一个好的基础设施可以让操作成本变得足够低廉,落地团队规范将会是顺手推舟的事情释放了很多精力去跟上社区的脚步,探索提升诸如 MonoRepo 等开发体验的整合方案,需要回过头来 重新思考交互逻辑 是否简洁合理支持更多的边缘部署场景、自定义能力,灵活性为业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仓廪实而知礼节,最终我们会从产研协同等更高维度 撬动起更多的资源和设施启示DevOps 是我们有什么才能做什么必须要接触企业内部私有的大量的业务开发场景,从收集大量真实的需求开始有什么基础设施才能被拿来做成什么适配团队的现状,肌肉记忆、固有认知、历史遗留问题 都可以是 被利用的东西从一个能解决燃眉之急的最小可行化产品开始迭代根据/预测 团队的需要,提供定向的开发者体验一个一个的细节得到了满足,才能释放开发者精力去投入有价值的事情前端社区的性质决定了 DevOps 需要 关注哪些特别的开发者体验?前端的“端” 特别多而繁杂意味着需要尽可能支持 更多的垂直的 业务角度的部署场景大量冗杂的手动开发流程 亟待实现半自动化/自动化各种类型前端项目的数量级 是极其庞大的,需要 降低操作难度 和 提高复用性复杂度不会凭空产生和消失,无非是手动解决还是自动化解决前端部署 相对简单(大多数情形下只涉及静态文件的处理)意味着不需要暴露过多晦涩难懂的参数配置,部署过程是 配置一次 长时间受益的意味着流程优化的空间其实更大,光是把每个单点功能实现自动化就已经获得巨大收益了前端社区起步晚并处于飞速的变化中注定了一劳永逸的“银弹”是不存在的,需要渐进式地添砖加瓦尽可能使用 目录结构、Shell、环境变量 等通用技术,堆叠起你的产品尽可能减少对开发流程的侵入,减少维护成本,随时剥离掉被社区废弃的部分展望还能更快发起流水线即使我们穷尽了无数种优化方法 (性能角度?流程优化角度?参数调优?),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没办法再优化了?当然不是,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一些小技巧。??举例? 格式塔定律谁不喜欢井井有条的东西呢?合理的结构化的摆放,可以用更少的字数,承载更多的信息量。(还能暗示你,嗷 我们这个东西是相当高级的 安心)举例 峰终定律坐国正中心的电梯时,假如你按了[21楼],电梯在 19~20 楼的时候就提前告诉你快到了。诶,注意到尾声的这一点,你就感觉整个电梯流程是很快的。(事实上不然,你还是坐了 21层的电梯)这是因为我们的感知是非线性的,我们对“决定性的时刻“印象最为深刻,掩盖了平淡过程的体验。当然,我们仍需要探索更快的触发方式,以覆盖不同使用场景:GUI 鼠标点击 (Dejavu 页面)TUI 键盘回车(命令行 脚手架)ChatOps 消息卡片 (计划中)集成更多功能DevOps 是个筐,啥都能往里装。无非就是扩张自动化的边界,去“侵蚀”更多的协作流程,统统实现自动化。(当然,也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自动化,是吧?)TAPD + Gitlab MR + 多流水线一个工单內 搞定所有资源申请...模版市场...物料库...回归测试...巡检...更多部署能力...约定式路由...验收...集成错误监控...性能报告...The End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自动化,我希望我的人工 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变化,在背后助力大家成为五边形战士,节约精力用于提升自我,自信地部署,自信地构建,自信地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扩展阅读●?“猴子拿香蕉实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08922●?什么是幽灵堵车,如何避免?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V411T728●?经典知识科普-大公司里怎样开发和部署前端代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90576/answer/32602154●?《What is DevOps?》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u411U7Cw●?PNPM 的 MonoRepo 功能?https://pnpm.io/zh/workspaces(工作空间 | pnpm)https://pnpm.io/zh/filtering(过滤 | pnpm)●?谷歌为什么使用 MonoRepo?https://www.continuousdelivery20.com/blog/google-why-monorepo/●?Jinkela Pipeline/Dejavu 流水线功能涉及的核心 Gitlab API https://docs.gitlab.com/ee/ci/triggers/●?Gitlab 优化流水线效率的参考案例 https://docs.gitlab.com/ee/ci/pipelines/pipeline_efficiency.html?(社区参考案例 https://gitlab.com/gitlab-org/gitlab/-/issues)●?https://github.blog/2021-03-16-improving-large-monorepo-performance-on-github/●?Gitlab CI 最近几年对 MonoRepo 支持了哪些功能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Z53aFqFCkE●?《Why is CI so Damn Slow?》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JLHqWv7ls●?使用友好的语言提升产品对外形象 https://semi.design/zh-CN/start/content-guidelines●?了解前端工具链 介绍完整的工具链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zh-CN/docs/Learn/Tools_and_testing/Understanding_client-side_tools/Introducing_complete_toolchain●?看看远处新兴的包管理器吧?https://github.com/pnpm/pacquet●?开发一个小的原型来试错 的例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x411k7Sq●?知觉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https://mgv.pku.edu.cn/kxyj/bdrzysjkx/321533.htm开发者问答大家有哪些改善前端开发流程的最佳实践呢?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小编将选取1则最有价值的评论,送出幻星集小电视爱丽丝挂件1个(见下图)。12月8日中午12点开奖。如果喜欢本期内容的话,欢迎点个“在看”吧!往期精彩指路哔哩哔哩Android客户端基于依赖注入实现复杂业务架构探索哔哩哔哩 iOS Bazel 进化之路用VSCode基于Bazel打造Apple生态开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心飞设计-版权所有:微度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 鲁ICP备17032091号-1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 06:11 , Processed in 1.08910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